ky体育创业十一公司总裁左长斌
——幸福就是身在良企干成事业
楚天都市报记者 庞正
左长斌的办公室里摆了十几盆绿植,还有一辆折叠自行车,生机勃勃。而他本人谈话间总是忍不住嘿嘿地笑了起来。“因为我真心感到很快乐啊!”左长斌说,“在盛隆的每一天,我都觉得很幸福!”
从司机成长为创业公司总裁
这就是幸福
1990年,20岁的左长斌加入了家乡最知名的企业——枣阳开关厂。不懂专业技术,他只能从开车做起。
但这个年纪轻轻的司机很特别。车开到目的地了,他不是在车上睡觉或干等着,而是跟业务经理一起下车,帮忙拎包、拿资料,听他们跟客户谈业务。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左长斌次次跟着去听,逐渐对公司业务熟悉起来,还学会了一些谈判技巧等。
“最重要的,我还学到了他们勤奋、用心、尊重人的品格。”左长斌说,有段时间,他给一位业务经理开车。那位经理是一个工作特别认真、特别拼的人,每做一项业务,都提前把功课做足,时时为客户着想,有时候连客户没想到的,他都替客户想到了,赢得客户的交口称赞。左长斌想:这就是董事长谢元德讲到的,真心实意为用户着想,一定能得到用户的认可和支持。
1996年5月30日,左长斌在太原出差一个月后回到武汉,向董事长申请开始跑市场,董事长同意了。6月1日,左长斌正式拎包进入市场。
只会谈业务还不够,还要懂技术。左长斌刚开始见客户时,总要请一名技术同事同去,后来听得多、学得多,便能自己画图了。从销售配电设备到承接电力工程,又是一次提升。刚开始,他不懂电力工程,为了一个500多万元的项目执行,他跟懂行的同事合作,平分订单额。舍弃了利益,但自己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经验,为个人进一步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一路学习、一路进步,左长斌的事业越做越好,2016年,他成立了盛创十一公司,成为公司总裁。
“我的QQ签名是‘听妈妈的话’,现在母亲已经去世5年了,我也没改。”左长斌说,母亲教他要用心待别人、要记得别人的好,这些家训帮他成长、助他前进。
“同时,我能够不断学习、进步,主要是因为盛隆温暖和谐、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好,大家都乐意互相帮助、指导新人,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成长、成才。”左长斌感慨道。
高标准实验室用上盛隆产品
这就是幸福
刚开始开拓市场,左长斌也不知道往哪里去。因为他没有读过大学,对大学特别向往,就想到武汉大学去找找机会。
当时盛隆武汉公司门口,只有518路公交车,可以坐到街道口,再徒步走进去。左长斌在偌大的武汉大学里转悠,在一个24小时电话值班室里,听说了有两台供电设备需要更换的消息。他去找有关部门负责人,对方不在。他连着去了3天,每天上午8点之前到,一直等到晚上下班,终于在第四天见到这名负责人,并最终签下6万多元的设备订单。
当时交通、通讯都不发达,就靠一双脚走去和客户当面谈,中午也不回家吃饭,累了就在校园小树林里休息一下。就这样,左长斌又相继拿下华中师范大学、武汉理工大学、华中农业大学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设备订单。
1998年,他手上攒了十几万元积蓄,没有像别人那样急于买房,“房子以后会有的”,他买了一辆小轿车和一个“大哥大”,解决交通、通讯问题,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。爱岗之心可见一斑。
最让他难忘和骄傲的,是2004年武汉大学生科院一个存放某病毒毒株的实验室,要求绝对不能断电,也选用了盛隆的配电设备。
去年,左长斌一个朋友的孩子考上武汉大学,左长斌请他们吃饭,跟那个孩子说:“你们大学里公寓、教学楼、图书馆,很多地方都是用的盛隆的产品,有盛隆的标识。”言语里充满自豪。
前不久,左长斌跟助理王鑫签下的京沈高铁项目进行车辆试跑。那天,他在现场,车组从身旁飞驰而过时,他也觉得无比幸福。为了这个项目的10个站点,他经常从武汉飞往沈阳,在零下30℃的严寒里坚持工作;工期紧张,集团公司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,在春节前完成了供货;在技术上,解决了高寒困难,相关经验将在一带一路很多高铁项目上推广复制。
“盛隆是一个团结合作的大家庭,我们总能集合力量做成大事,就像‘盛隆之歌’歌词里写的:盛隆是家园,盛隆是天空。”左长斌说,“事做成了,人自然就幸福、快乐了。”
生生不息的大学生加入团队
这就是幸福
近年来,ky体育提出“四百战略”,要链接百校,广泛招收大学生,左长斌就是集团里最早大规模招收大学生的总裁之一。
2004年,左长斌开始成立部门、组建团队。从一开始,他就招收大学生加入。在他看来,大学生能考取大学,证明学习能力不错,同时大学生知识面广、视野开阔,肯定能把事做好。
张晓燕就是那时加入团队的,虽然这个姑娘在北京广播学院学的专业是播音主持,但她想去开拓市场,左长斌就支持她。
跑市场,就要会找项目。他给张晓燕安排的任务是:每周一向他汇报上一周跑动的项目,他会带她去登门拜访客户,并从中筛选出一两个成功可能性比较大的项目,然后张晓燕再接着跑,他再接着帮忙筛选。手上积累了一定客户时,就不再盲目寻找新项目,而是每周定期拜访有意向的客户,在左长斌的支持下,争取把订单谈成。
受左长斌影响,张晓燕等人也都十分勤奋敬业。有一年,南阳一个项目招标,各方面工作进展得差不多了,客户要求第二天上午谈判。得知消息,左长斌和张晓燕两人当天晚上9点多开车过去,大雨滂沱,在颠簸的国道上开了好几个小时车,终于赶到,第二天一早出现在客户办公室,当天下午就拿下了订单。
左长斌就是这样手把手教大学生,个个都成了强将能手。如今,张晓燕已经升任部门经理,个人年订单额超过千万元。目前,他的团队已有一百多人,且培养了像贺荣源、沈良玉、李房利、伍公平、赵自立、陈世华等群体老板,还不停有大学生加入,补充新鲜血液。
今年,集团提出了人员、订单双翻番的目标,对左长斌来说,践行“四百战略”,十一公司双翻番的目标定能完成。
ky体育创业十一公司总裁左长斌
——幸福就是身在良企干成事业
楚天都市报记者 庞正
左长斌的办公室里摆了十几盆绿植,还有一辆折叠自行车,生机勃勃。而他本人谈话间总是忍不住嘿嘿地笑了起来。“因为我真心感到很快乐啊!”左长斌说,“在盛隆的每一天,我都觉得很幸福!”
从司机成长为创业公司总裁
这就是幸福
1990年,20岁的左长斌加入了家乡最知名的企业——枣阳开关厂。不懂专业技术,他只能从开车做起。
但这个年纪轻轻的司机很特别。车开到目的地了,他不是在车上睡觉或干等着,而是跟业务经理一起下车,帮忙拎包、拿资料,听他们跟客户谈业务。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左长斌次次跟着去听,逐渐对公司业务熟悉起来,还学会了一些谈判技巧等。
“最重要的,我还学到了他们勤奋、用心、尊重人的品格。”左长斌说,有段时间,他给一位业务经理开车。那位经理是一个工作特别认真、特别拼的人,每做一项业务,都提前把功课做足,时时为客户着想,有时候连客户没想到的,他都替客户想到了,赢得客户的交口称赞。左长斌想:这就是董事长谢元德讲到的,真心实意为用户着想,一定能得到用户的认可和支持。
1996年5月30日,左长斌在太原出差一个月后回到武汉,向董事长申请开始跑市场,董事长同意了。6月1日,左长斌正式拎包进入市场。
只会谈业务还不够,还要懂技术。左长斌刚开始见客户时,总要请一名技术同事同去,后来听得多、学得多,便能自己画图了。从销售配电设备到承接电力工程,又是一次提升。刚开始,他不懂电力工程,为了一个500多万元的项目执行,他跟懂行的同事合作,平分订单额。舍弃了利益,但自己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经验,为个人进一步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一路学习、一路进步,左长斌的事业越做越好,2016年,他成立了盛创十一公司,成为公司总裁。
“我的QQ签名是‘听妈妈的话’,现在母亲已经去世5年了,我也没改。”左长斌说,母亲教他要用心待别人、要记得别人的好,这些家训帮他成长、助他前进。
“同时,我能够不断学习、进步,主要是因为盛隆温暖和谐、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好,大家都乐意互相帮助、指导新人,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成长、成才。”左长斌感慨道。
高标准实验室用上盛隆产品
这就是幸福
刚开始开拓市场,左长斌也不知道往哪里去。因为他没有读过大学,对大学特别向往,就想到武汉大学去找找机会。
当时盛隆武汉公司门口,只有518路公交车,可以坐到街道口,再徒步走进去。左长斌在偌大的武汉大学里转悠,在一个24小时电话值班室里,听说了有两台供电设备需要更换的消息。他去找有关部门负责人,对方不在。他连着去了3天,每天上午8点之前到,一直等到晚上下班,终于在第四天见到这名负责人,并最终签下6万多元的设备订单。
当时交通、通讯都不发达,就靠一双脚走去和客户当面谈,中午也不回家吃饭,累了就在校园小树林里休息一下。就这样,左长斌又相继拿下华中师范大学、武汉理工大学、华中农业大学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设备订单。
1998年,他手上攒了十几万元积蓄,没有像别人那样急于买房,“房子以后会有的”,他买了一辆小轿车和一个“大哥大”,解决交通、通讯问题,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。爱岗之心可见一斑。
最让他难忘和骄傲的,是2004年武汉大学生科院一个存放某病毒毒株的实验室,要求绝对不能断电,也选用了盛隆的配电设备。
去年,左长斌一个朋友的孩子考上武汉大学,左长斌请他们吃饭,跟那个孩子说:“你们大学里公寓、教学楼、图书馆,很多地方都是用的盛隆的产品,有盛隆的标识。”言语里充满自豪。
前不久,左长斌跟助理王鑫签下的京沈高铁项目进行车辆试跑。那天,他在现场,车组从身旁飞驰而过时,他也觉得无比幸福。为了这个项目的10个站点,他经常从武汉飞往沈阳,在零下30℃的严寒里坚持工作;工期紧张,集团公司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,在春节前完成了供货;在技术上,解决了高寒困难,相关经验将在一带一路很多高铁项目上推广复制。
“盛隆是一个团结合作的大家庭,我们总能集合力量做成大事,就像‘盛隆之歌’歌词里写的:盛隆是家园,盛隆是天空。”左长斌说,“事做成了,人自然就幸福、快乐了。”
生生不息的大学生加入团队
这就是幸福
近年来,ky体育提出“四百战略”,要链接百校,广泛招收大学生,左长斌就是集团里最早大规模招收大学生的总裁之一。
2004年,左长斌开始成立部门、组建团队。从一开始,他就招收大学生加入。在他看来,大学生能考取大学,证明学习能力不错,同时大学生知识面广、视野开阔,肯定能把事做好。
张晓燕就是那时加入团队的,虽然这个姑娘在北京广播学院学的专业是播音主持,但她想去开拓市场,左长斌就支持她。
跑市场,就要会找项目。他给张晓燕安排的任务是:每周一向他汇报上一周跑动的项目,他会带她去登门拜访客户,并从中筛选出一两个成功可能性比较大的项目,然后张晓燕再接着跑,他再接着帮忙筛选。手上积累了一定客户时,就不再盲目寻找新项目,而是每周定期拜访有意向的客户,在左长斌的支持下,争取把订单谈成。
受左长斌影响,张晓燕等人也都十分勤奋敬业。有一年,南阳一个项目招标,各方面工作进展得差不多了,客户要求第二天上午谈判。得知消息,左长斌和张晓燕两人当天晚上9点多开车过去,大雨滂沱,在颠簸的国道上开了好几个小时车,终于赶到,第二天一早出现在客户办公室,当天下午就拿下了订单。
左长斌就是这样手把手教大学生,个个都成了强将能手。如今,张晓燕已经升任部门经理,个人年订单额超过千万元。目前,他的团队已有一百多人,且培养了像贺荣源、沈良玉、李房利、伍公平、赵自立、陈世华等群体老板,还不停有大学生加入,补充新鲜血液。
今年,集团提出了人员、订单双翻番的目标,对左长斌来说,践行“四百战略”,十一公司双翻番的目标定能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