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记者王博璨 李欣
谦逊的待人接物,执着的攀登精神,在秦亮的身上,这两种特质实现了有机统一。
外柔内刚的性格,让这位85后小伙在表达感情时内敛而含蓄,而在做事方法上,则习惯稳扎稳打。在盛隆电气的创业平台上,他或许不是进步最快的那一个,但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。从百万订单,到千万订单,他一步一个脚印,如今正向着亿元订单昂首迈步。
四月,武汉光谷春色深深,秦亮与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记者分享了一个普通的销售员成长为创业老总的故事。
忍受最初的寂寞
1985年,湖北红安,秦亮出生在当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,父亲务工,母亲务农,家中还有一个弟弟。
少立志,立长志。秦亮在年幼时,便下决心走出农村,寻找寒门子弟鱼跃龙门的机会。
2008年,从武汉一所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后,秦亮一路过关斩将,通过校招加入九州通医药集团,“做物流规划和项目执行”。这份工作为他带来了能在武汉立足的薪水,但若想扎根,还远远不够。
渴求改变的热望,搅动着这颗年轻的心。
在一次和大学室友的聊天中,秦亮得知对方如今正在做市场销售工作,“月薪不算提成也有七八千,这把我刺激到了。那时武汉的房价也就几千元。”
之后,在中山公园附近的招聘会上,秦亮首次接触到盛隆电气创业一公司七处总经理谭新福,并在他的介绍下,对盛隆电气的整体情况特别是独创的“群体老板制”,有了初步了解。虽然当时对盛隆所在的电气行业近乎一无所知,但秦亮对于通过创业改变命运的冲劲,让他决定大胆一试。
2010年,秦亮正式加入盛隆电气,并在短暂的培训过后,和其他同事一同前往安徽合肥,开拓新市场。
在项目现场
“那时每天都在外面,早上六点坐公交出去,晚上六七点回,一整天找工地、跑项目、见客户,周而复始。”
人生地不熟,难免遭遇挑战。一部分人难以坚持,选择了离开,而秦亮等一批同事选择留了下来。
“那段时间虽然没拿到什么订单,但对我成长的帮助很大,让我从一个电气行业的门外汉,慢慢把一只脚踏进了门内。”
2011年,随着业务调整,秦亮从合肥回到了武汉。
与闹市背向而驰
武汉是盛隆的大本营之一,如何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,开发新的客户?
秦亮的想法是,与经济繁荣的市中心逆行,向更远的郊区方向,寻找空白地带。
说干就干。2012年,秦亮把目光锁定在汉南。那里确实距离中心城区够远。从武昌的租住处出发,需要多次转乘公交车。去的次数多了以后,他总结出一条经验——“如果要在上午9点多赶到现场,早上6点就必须坐上公交车,然后换乘。否则遇到早高峰,要堵到上午11点才能到。”
就这样,带着一腿泥土,一路风尘,秦亮在广袤的汉南一边跑工地寻找机会,一边利用自己年轻的优势,灵活地使用互联网检索信息,寻找可能的项目。
“在谭总的传帮带下,我在汉南陆续敲定了几个订单。”时至今日秦亮感慨,“做市场销售工作,需要脚踏实地,迈开双腿,需要在实战中成长,在市场中锻炼。”
磨刀不误砍柴工
通过开拓空白地带积累到第一批客户后,秦亮瞄准了正处于“黄金十年”的房地产行业。
他的思路简单而清晰:寻找刚进入武汉市场的开发商,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
2013年7月,光明地产进军武汉。得知前者拿地的消息后,秦亮连其在武汉的办公地点都不知道。
“我琢磨,这样一家大型房企肯定是在高端写字楼办公,就挨个扫武汉的写字楼,中南路,中北路,找了个遍,最后在武昌滨江的万达中心找到了。”
此时,秦亮再次面对“人生地不熟”这一问题,但这一次,是他的机会。
“我认定光明地产需要有一个本地的电气企业,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当地的事务,于是请谭总帮我站台,多次与他们沟通,最终通过招标,拿下了这笔宝贵的订单。”
这笔高达千万的合作,让秦亮一跃成为盛隆电气的“千万订单英雄”。然而,房地产项目较为漫长的开发周期,将一个选择题同时摆在了秦亮的面前:是把精力集中在这一个项目,力求完美地做好,还是分出一部分精力,趁热打铁地开拓新项目?
性格中的稳重,让秦亮最终选择了前者。这个决定虽然让他在开拓新订单方面整整一年“颗粒无收”,但收获的经验让他“在能力方面有了一个质的飞跃,也建立了信心,敢于做大项目了”。
此后,秦亮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大体量的项目,在武汉服务了数个地产项目,并与中航建设集团等央企国企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。
秦亮(左一)和同事主持集团晚会
积极拥抱新变化
2020年,新冠疫情爆发,不少行业受到影响,也让秦亮调整了发展策略。
“未来,我打算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,比如互联网+、人工智能等行业,做好相关产业园区的配套电力工程。”
同年,秦亮组建了自己的团队,以应对不断增加的业务量。
2021年,秦亮在广州承接了广东粤港澳大湾区一个重点项目。该项目定位为国际一流的顶尖科学技术转化基地,总体量46万平方米,分三期工程。其中第一期的电力工程部分,从方案设计到现场施工,都由秦亮团队完成,合同金额达4000多万。
转型,就这样悄然拉开大幕。
一路走来,信奉稳健哲学的秦亮像一个攀登爱好者,在开始攀爬前,先计算好风险再动身,让自己步步为营,脚踏实地。
有些人先他一步到达了山顶,但秦亮不急不缓,以自己的节奏稳步前行。
“我们也终将达到属于我们的风景。”
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记者王博璨 李欣
谦逊的待人接物,执着的攀登精神,在秦亮的身上,这两种特质实现了有机统一。
外柔内刚的性格,让这位85后小伙在表达感情时内敛而含蓄,而在做事方法上,则习惯稳扎稳打。在盛隆电气的创业平台上,他或许不是进步最快的那一个,但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。从百万订单,到千万订单,他一步一个脚印,如今正向着亿元订单昂首迈步。
四月,武汉光谷春色深深,秦亮与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记者分享了一个普通的销售员成长为创业老总的故事。
忍受最初的寂寞
1985年,湖北红安,秦亮出生在当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,父亲务工,母亲务农,家中还有一个弟弟。
少立志,立长志。秦亮在年幼时,便下决心走出农村,寻找寒门子弟鱼跃龙门的机会。
2008年,从武汉一所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后,秦亮一路过关斩将,通过校招加入九州通医药集团,“做物流规划和项目执行”。这份工作为他带来了能在武汉立足的薪水,但若想扎根,还远远不够。
渴求改变的热望,搅动着这颗年轻的心。
在一次和大学室友的聊天中,秦亮得知对方如今正在做市场销售工作,“月薪不算提成也有七八千,这把我刺激到了。那时武汉的房价也就几千元。”
之后,在中山公园附近的招聘会上,秦亮首次接触到盛隆电气创业一公司七处总经理谭新福,并在他的介绍下,对盛隆电气的整体情况特别是独创的“群体老板制”,有了初步了解。虽然当时对盛隆所在的电气行业近乎一无所知,但秦亮对于通过创业改变命运的冲劲,让他决定大胆一试。
2010年,秦亮正式加入盛隆电气,并在短暂的培训过后,和其他同事一同前往安徽合肥,开拓新市场。
在项目现场
“那时每天都在外面,早上六点坐公交出去,晚上六七点回,一整天找工地、跑项目、见客户,周而复始。”
人生地不熟,难免遭遇挑战。一部分人难以坚持,选择了离开,而秦亮等一批同事选择留了下来。
“那段时间虽然没拿到什么订单,但对我成长的帮助很大,让我从一个电气行业的门外汉,慢慢把一只脚踏进了门内。”
2011年,随着业务调整,秦亮从合肥回到了武汉。
与闹市背向而驰
武汉是盛隆的大本营之一,如何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,开发新的客户?
秦亮的想法是,与经济繁荣的市中心逆行,向更远的郊区方向,寻找空白地带。
说干就干。2012年,秦亮把目光锁定在汉南。那里确实距离中心城区够远。从武昌的租住处出发,需要多次转乘公交车。去的次数多了以后,他总结出一条经验——“如果要在上午9点多赶到现场,早上6点就必须坐上公交车,然后换乘。否则遇到早高峰,要堵到上午11点才能到。”
就这样,带着一腿泥土,一路风尘,秦亮在广袤的汉南一边跑工地寻找机会,一边利用自己年轻的优势,灵活地使用互联网检索信息,寻找可能的项目。
“在谭总的传帮带下,我在汉南陆续敲定了几个订单。”时至今日秦亮感慨,“做市场销售工作,需要脚踏实地,迈开双腿,需要在实战中成长,在市场中锻炼。”
磨刀不误砍柴工
通过开拓空白地带积累到第一批客户后,秦亮瞄准了正处于“黄金十年”的房地产行业。
他的思路简单而清晰:寻找刚进入武汉市场的开发商,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
2013年7月,光明地产进军武汉。得知前者拿地的消息后,秦亮连其在武汉的办公地点都不知道。
“我琢磨,这样一家大型房企肯定是在高端写字楼办公,就挨个扫武汉的写字楼,中南路,中北路,找了个遍,最后在武昌滨江的万达中心找到了。”
此时,秦亮再次面对“人生地不熟”这一问题,但这一次,是他的机会。
“我认定光明地产需要有一个本地的电气企业,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当地的事务,于是请谭总帮我站台,多次与他们沟通,最终通过招标,拿下了这笔宝贵的订单。”
这笔高达千万的合作,让秦亮一跃成为盛隆电气的“千万订单英雄”。然而,房地产项目较为漫长的开发周期,将一个选择题同时摆在了秦亮的面前:是把精力集中在这一个项目,力求完美地做好,还是分出一部分精力,趁热打铁地开拓新项目?
性格中的稳重,让秦亮最终选择了前者。这个决定虽然让他在开拓新订单方面整整一年“颗粒无收”,但收获的经验让他“在能力方面有了一个质的飞跃,也建立了信心,敢于做大项目了”。
此后,秦亮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大体量的项目,在武汉服务了数个地产项目,并与中航建设集团等央企国企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。
秦亮(左一)和同事主持集团晚会
积极拥抱新变化
2020年,新冠疫情爆发,不少行业受到影响,也让秦亮调整了发展策略。
“未来,我打算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,比如互联网+、人工智能等行业,做好相关产业园区的配套电力工程。”
同年,秦亮组建了自己的团队,以应对不断增加的业务量。
2021年,秦亮在广州承接了广东粤港澳大湾区一个重点项目。该项目定位为国际一流的顶尖科学技术转化基地,总体量46万平方米,分三期工程。其中第一期的电力工程部分,从方案设计到现场施工,都由秦亮团队完成,合同金额达4000多万。
转型,就这样悄然拉开大幕。
一路走来,信奉稳健哲学的秦亮像一个攀登爱好者,在开始攀爬前,先计算好风险再动身,让自己步步为营,脚踏实地。
有些人先他一步到达了山顶,但秦亮不急不缓,以自己的节奏稳步前行。
“我们也终将达到属于我们的风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