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y体育北京创业八公司总裁邓建忠——
盛隆同龄人的盛隆奋斗史
楚天都市报记者 庞正
邓建忠的办公室里,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一幅北京市地图,上面密密麻麻地贴着一些小红旗——那都是他带着盛隆电气的产品服务着的地方。
从一个出身农村的普通青年,到在北京市安居乐业的公司总裁,邓建忠说,他加入盛隆是找准了平台、紧跟集团公司战略取得了成绩、创建公司带领更多人获得了成功。今年是盛隆电气创建40周年,也是他步入不惑之年的年份。作为盛隆的同龄人,与盛隆一起成长、进步,奋斗在盛隆、成功在盛隆,他感到无比自豪。
一、天高海阔 能吃苦的小伙进步飞快
1999年8月,20岁的邓建忠加入盛隆,第一个岗位是车间工人。
那时,工厂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,配电箱、配电柜、导电铜排,不懂的就多学、多问、多做,吃苦耐劳,勤勤恳恳,很快就掌握了关于产品的各项知识。当时的同事们都说,他工作起来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。每天早上5点起床,吃过早饭6点多就到厂里了,晚上常常加班到11点才走。有一次,他整整两天两夜没出工厂,也不觉得苦。
工作不到半年,因为进步很大、表现突出,他被派去西安学习,还参与了产品型式试验。这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自豪感,工作更有动力了。
后来,他转岗做厂长助理,认真学习了造价、投标、项目谈判等知识,为之后做销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有一次,他配合同事拿下鲁巷广场某配用电项目,订单额达500万元。他在这个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盛隆体制的优越性,便有意转岗做销售。
刚工作的几年里,还有一件事让邓建忠印象深刻。那是2000年,集团董事长谢元德给大家讲了“鲶鱼效应”的故事,讲得绘声绘色,很感染人。邓建忠从中悟到:遇到问题要迎难而上,想办法解决。
“天高任鸟飞,海阔凭鱼跃。”这是邓建忠加入盛隆后最大的感受,在盛隆这个大舞台上,只要勤奋、爱学习、努力上进、肯动脑筋,谁都可以有进步的空间、展示的天地。
二、金石可镂 “七次拜访定律”打动客户
2001年,公司根据战略需求,布局北京市场。10月1日,邓建忠背着行囊和梦想,来到了北京。
每天清早出发,坐公交车满大街转悠,一天下来,眼睛、鼻子、眉毛、头发上都是一层灰。就这样,跑了两年,还没签下一单,但他没有放弃。
2003年,西城区教委有一个配用电项目,邓建忠得知信息后,就和妻子段雪梅一同前去拜访相关负责人。第一次去,对方出于礼貌接待了;第二次去,对方仍然礼节性地接待了;第三次去,对方开始不耐烦;第四次去,对方喊保安来赶人;第五次去,对方沉默不语;第六次去,对方面色稍有缓和;第七次去,对方终于发话:“你们也太执着了,我好像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……”
靠这七次拜访,他们终于打动对方负责人。在招投标中,盛隆产品有两大质量体系认证的优势,成功中标。邓建忠终于拿下了在北京的第一单——某学校定制的数十万元高低压柜。以此为突破口,他又相继拿下了该片区多个学校的配用电项目。
在2004年的一个项目中,邓建忠又经历了几乎一样的情形。对方是个保密部门,不能随意进出,他就趁上班高峰期间混进人群里进去,也是先后拜访了七次,对方被他的诚心打动,才慢慢接受了他,听他推介盛隆的产品和服务。当年,这个单位最后与邓建忠签订了160多万元的订单。
“我发现这好像是一个‘七次定律’。”邓建忠说,陌生拜访,起初去要给人留下好印象,后来再去,要找机会主动帮忙,哪怕是在别人办公室帮忙擦桌子、扫地等等,但也要注意观察,如果对方确实很忙或心情不好,就早点离开改天再去,如果对方比较闲适,就趁机多聊几句。七次下来,有可能会打动对方。而后,凭借盛隆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秀的服务,拿下订单就不难了。
2004年,邓建忠的订单额达到200多万元,他在北京买了房、买了车,女儿也在这一年出生了,来北京最初的愿望已经全部实现。
三、知人善用 团结众人力量创造非凡业绩
其实邓建忠在北京一直不是单打独斗,最开始那几年,他跟妻子段雪梅也是一对工作好搭档。白天一起跑项目,晚上回家还经常为怎么谈项目商量到深夜,半夜醒了继续商量。每次投标后,他们总有几夜失眠,最后接到中标的电话,他们相视会心一笑,无需多言,所有的辛苦和委屈都烟消云散。
2006年,邓建忠正式开始组建团队:“一个人成功不算成功,帮助更多人,才叫成功。让大家都实现自我价值,才是我们盛隆人的梦想。”
带团队、带新人,邓建忠做得最多的事,就是洞悉每个人的特点,因势利导,扬长避短。例如,今年28岁的常亮亮,从国际关系学院政府采购专业毕业。掌握招标文件、熟悉招投标流程、参与竞争性谈判等,自然都不在话下。但他的弱项是社会经验不足,刚加入盛隆时对盛隆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够了解。在争取中央直属机关单位订单时,邓建忠就调节孙斌、邓胜两人与常亮亮搭档。孙斌在车间、售后、质检、技术等部门都工作过,是个多面手,熟悉市场和客户,而邓胜经历过报价软件的专业培训,擅长预算报价。三人小组协作,一举拿下中央直属机关某项目4100万元订单。
李其才曾是枣阳市某村大队党支部书记。2005年他来到盛隆,加入邓建忠团队。此人开拓市场十分努力,遇到保密单位不让进,他翻墙进去;遇到项目负责人不接待他,他4次给人买早点最终打动对方……邓建忠就根据他的个性,最大程度地激发他的工作积极性,鼓励他奋斗在创业一线。
曾在某央企有不错职位的刘译阳,受盛隆体制和文化吸引,也加入邓建忠团队。刚开始他完全是外行,就给邓建忠当起了司机,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,两人常常形影不离。在这个过程中,从拜访客户、介绍公司产品,到制作标书、商务谈判,再到后期的项目执行等等,刘译阳都学到了。4个多月过去,邓建忠交给他一个100多万元的项目,让他试着自己做。3个月下来,项目完成得漂亮,刘译阳也积累了大量知识和经验。2017年,他的个人订单达到1500万元。
十多年来,邓建忠团队为中科院、清华大学、总参大气所、中广核、中央军委等客户提供了大量优质产品和服务,赢得良好口碑。
2019年,北京八公司将围绕集团“四百战略”,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及企业与盛隆展开合作。邓建忠说,更重要的,是让同事们在盛隆文化的指引下,都实现“物心双幸福”,与盛隆一起,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。
ky体育北京创业八公司总裁邓建忠——
盛隆同龄人的盛隆奋斗史
楚天都市报记者 庞正
邓建忠的办公室里,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一幅北京市地图,上面密密麻麻地贴着一些小红旗——那都是他带着盛隆电气的产品服务着的地方。
从一个出身农村的普通青年,到在北京市安居乐业的公司总裁,邓建忠说,他加入盛隆是找准了平台、紧跟集团公司战略取得了成绩、创建公司带领更多人获得了成功。今年是盛隆电气创建40周年,也是他步入不惑之年的年份。作为盛隆的同龄人,与盛隆一起成长、进步,奋斗在盛隆、成功在盛隆,他感到无比自豪。
一、天高海阔 能吃苦的小伙进步飞快
1999年8月,20岁的邓建忠加入盛隆,第一个岗位是车间工人。
那时,工厂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,配电箱、配电柜、导电铜排,不懂的就多学、多问、多做,吃苦耐劳,勤勤恳恳,很快就掌握了关于产品的各项知识。当时的同事们都说,他工作起来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。每天早上5点起床,吃过早饭6点多就到厂里了,晚上常常加班到11点才走。有一次,他整整两天两夜没出工厂,也不觉得苦。
工作不到半年,因为进步很大、表现突出,他被派去西安学习,还参与了产品型式试验。这更激发了他的自信和自豪感,工作更有动力了。
后来,他转岗做厂长助理,认真学习了造价、投标、项目谈判等知识,为之后做销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有一次,他配合同事拿下鲁巷广场某配用电项目,订单额达500万元。他在这个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盛隆体制的优越性,便有意转岗做销售。
刚工作的几年里,还有一件事让邓建忠印象深刻。那是2000年,集团董事长谢元德给大家讲了“鲶鱼效应”的故事,讲得绘声绘色,很感染人。邓建忠从中悟到:遇到问题要迎难而上,想办法解决。
“天高任鸟飞,海阔凭鱼跃。”这是邓建忠加入盛隆后最大的感受,在盛隆这个大舞台上,只要勤奋、爱学习、努力上进、肯动脑筋,谁都可以有进步的空间、展示的天地。
二、金石可镂 “七次拜访定律”打动客户
2001年,公司根据战略需求,布局北京市场。10月1日,邓建忠背着行囊和梦想,来到了北京。
每天清早出发,坐公交车满大街转悠,一天下来,眼睛、鼻子、眉毛、头发上都是一层灰。就这样,跑了两年,还没签下一单,但他没有放弃。
2003年,西城区教委有一个配用电项目,邓建忠得知信息后,就和妻子段雪梅一同前去拜访相关负责人。第一次去,对方出于礼貌接待了;第二次去,对方仍然礼节性地接待了;第三次去,对方开始不耐烦;第四次去,对方喊保安来赶人;第五次去,对方沉默不语;第六次去,对方面色稍有缓和;第七次去,对方终于发话:“你们也太执着了,我好像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……”
靠这七次拜访,他们终于打动对方负责人。在招投标中,盛隆产品有两大质量体系认证的优势,成功中标。邓建忠终于拿下了在北京的第一单——某学校定制的数十万元高低压柜。以此为突破口,他又相继拿下了该片区多个学校的配用电项目。
在2004年的一个项目中,邓建忠又经历了几乎一样的情形。对方是个保密部门,不能随意进出,他就趁上班高峰期间混进人群里进去,也是先后拜访了七次,对方被他的诚心打动,才慢慢接受了他,听他推介盛隆的产品和服务。当年,这个单位最后与邓建忠签订了160多万元的订单。
“我发现这好像是一个‘七次定律’。”邓建忠说,陌生拜访,起初去要给人留下好印象,后来再去,要找机会主动帮忙,哪怕是在别人办公室帮忙擦桌子、扫地等等,但也要注意观察,如果对方确实很忙或心情不好,就早点离开改天再去,如果对方比较闲适,就趁机多聊几句。七次下来,有可能会打动对方。而后,凭借盛隆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秀的服务,拿下订单就不难了。
2004年,邓建忠的订单额达到200多万元,他在北京买了房、买了车,女儿也在这一年出生了,来北京最初的愿望已经全部实现。
三、知人善用 团结众人力量创造非凡业绩
其实邓建忠在北京一直不是单打独斗,最开始那几年,他跟妻子段雪梅也是一对工作好搭档。白天一起跑项目,晚上回家还经常为怎么谈项目商量到深夜,半夜醒了继续商量。每次投标后,他们总有几夜失眠,最后接到中标的电话,他们相视会心一笑,无需多言,所有的辛苦和委屈都烟消云散。
2006年,邓建忠正式开始组建团队:“一个人成功不算成功,帮助更多人,才叫成功。让大家都实现自我价值,才是我们盛隆人的梦想。”
带团队、带新人,邓建忠做得最多的事,就是洞悉每个人的特点,因势利导,扬长避短。例如,今年28岁的常亮亮,从国际关系学院政府采购专业毕业。掌握招标文件、熟悉招投标流程、参与竞争性谈判等,自然都不在话下。但他的弱项是社会经验不足,刚加入盛隆时对盛隆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够了解。在争取中央直属机关单位订单时,邓建忠就调节孙斌、邓胜两人与常亮亮搭档。孙斌在车间、售后、质检、技术等部门都工作过,是个多面手,熟悉市场和客户,而邓胜经历过报价软件的专业培训,擅长预算报价。三人小组协作,一举拿下中央直属机关某项目4100万元订单。
李其才曾是枣阳市某村大队党支部书记。2005年他来到盛隆,加入邓建忠团队。此人开拓市场十分努力,遇到保密单位不让进,他翻墙进去;遇到项目负责人不接待他,他4次给人买早点最终打动对方……邓建忠就根据他的个性,最大程度地激发他的工作积极性,鼓励他奋斗在创业一线。
曾在某央企有不错职位的刘译阳,受盛隆体制和文化吸引,也加入邓建忠团队。刚开始他完全是外行,就给邓建忠当起了司机,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,两人常常形影不离。在这个过程中,从拜访客户、介绍公司产品,到制作标书、商务谈判,再到后期的项目执行等等,刘译阳都学到了。4个多月过去,邓建忠交给他一个100多万元的项目,让他试着自己做。3个月下来,项目完成得漂亮,刘译阳也积累了大量知识和经验。2017年,他的个人订单达到1500万元。
十多年来,邓建忠团队为中科院、清华大学、总参大气所、中广核、中央军委等客户提供了大量优质产品和服务,赢得良好口碑。
2019年,北京八公司将围绕集团“四百战略”,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及企业与盛隆展开合作。邓建忠说,更重要的,是让同事们在盛隆文化的指引下,都实现“物心双幸福”,与盛隆一起,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