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y体育北京创业七公司总裁刘吉斌——
在盛隆大平台用勤奋改变命运
楚天都市报记者 袁喆
“在盛隆电气举办的感恩答谢会上,当我的父母亲走进人民大会堂,他们脸上那种自豪感,我一辈子也忘不了。”说出这句话时,ky体育北京创业七公司总裁刘吉斌有些许感慨。
高中毕业的他,从一名司机,成为采购,再选择拓展市场;出身枣阳农村的他,从来到武汉,再到选择去北京闯荡——每一步,都需要跟曾经安逸的昨天告别,然后面对未知的明天。不安分的他,总是选择突破舒适区。在盛隆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台上,他一再探寻更多的可能,也一再被盛隆赋予更多的能量,从而获得了命运的逆袭。
一、从司机到采购 乘快艇让客户念念不忘
1994年高中毕业后,刘吉斌为了能有一技之长,去学了驾照。1995年,他通过应聘进入枣阳开关厂(盛隆电气前身),成为一名专职司机。做司机、搞接待,看似是“配角”,刘吉斌却做得很出彩。
一次,一位女客户从北京来武汉洽谈。工作结束之后,刘吉斌为其做导游,陪同游览东湖。看到客户带着孩子,他灵机一动,带客户去乘坐快艇。虽然游玩时间短暂,但客户非常开心,激动地对刘吉斌说:“以后来北京,我接待你”。几年后,刘吉斌前往北京开拓市场,还真与这位客户“再续前缘”,成功签订订单。
做了几年司机,公司领导也来找刘吉斌学习开车。刘吉斌内心的不安分,开始蠢蠢欲动。“等领导都会开车了,还要我干什么呢?开车开不了一辈子的。”1999年,在领导的鼓励和家人支持下,刘吉斌转岗成为一名采购。
做采购期间,他对盛隆的产品开始有了系统性了解。不懂业务,他就一点点学习,他走进工厂车间,和工人一起动手完成零配件的装配。几年下来,刘吉斌掌握了一项特殊技能,“我脑海中有一个价目表。看一眼图纸,就可八九不离十地报价给客户。”刘吉斌自信地说道。
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在盛隆做司机和采购的8年,为他转岗营销的成功埋好伏笔。
二、从买方到卖方 蹭水泥罐车混进工地
2001年9月28日,刘吉斌被集团派往北京市场。
干了两年,他内心的不安分又逐渐被点燃,开始不满足于做采购的“死工资”。转型做业务,可能收入大增,也可能颗粒无收。是安安稳稳过日子,还是放手一搏?刘吉斌纠结了很久。
直到一件事刺激了他——他与在北京做市场的杨斌交往颇深。两家孩子仅隔一岁,在北京同一所幼儿园就读。当他挤着公交车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,杨斌却开来了私家车。作为同龄人,刘吉斌心里感到了巨大的落差:“不跑业务,我饿不着,但是会落后于盛隆的很多同事。作为一个男人,还是应该为梦想拼搏一把!”
2003年初,在公司领导和家人的支持下,刘吉斌正式走上了营销岗位。迈出第一步,并不容易。做采购岗位时,买方的刘吉斌是别人的“上帝”,到了营销岗位,姿态完全相反。他不断调整心态。每天清晨六点,把公司资料整理好装进背包,他便上路,开始了“啃大饼、坐公交、找大吊”的一天。坐在公交上,他在小本上记下吊塔的位置,再逐一拜访,挖掘潜在客户。
刘吉斌依旧记得接触的第一个客户,是北京武警的一个项目。因为项目的部队背景,门口戒备森严。刘吉斌蹲守三天,却连工地的门都进不去,心里急得直跳脚。第四天,他想出了点子:随工地水泥罐车一起,终于进入工地,成功找到了项目工程师,推荐盛隆的产品。虽然没有签单,他却有说不出的成就感。
三、从零到一 破釜沉舟拿下订单
有了端正的态度,毕竟还是缺乏经验,刘吉斌为此吃了不少苦头。
2003年,北京“非典”,全城戒严。刘吉斌毫不懈怠,每日戴着口罩奔波在谈项目的路上。在朋友的引荐下,他接洽到北京某高校的一个项目,跟进了近半年,眼看项目终于谈成了,客户却不断在合同中加入“霸王条款”。合同在公司审核时一再被打回修改,两方拉锯到第三轮,客户不愿意了,当着刘吉斌的面,把合同丢进了碎纸机:“就算你做的是个金子,我也不要了。”
2003年一整年几无所获,刘吉斌的信心轰然倒塌,在宿舍里消沉了一个月不肯出门。幸而,领导依然支持信任他,其他同事也不断鼓励他,让他再次踏上了为梦打拼的道路。
不久后,刘吉斌得知中国科学院有一个拆迁项目。为了推荐盛隆的产品,他每日都守在项目负责人办公室门口,等待着能与其搭上话,“他们开会开一天,我就在门口守一天”。一次,守到深夜,才终于得以与负责项目的一位处长见面。当时,他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,要把这个项目拿到手。
因为项目的前期投入,刘吉斌在公司已经借了十几万元的帐。他甚至在心里盘算,如果再遭遇失败,只能卖掉武汉的房子还钱给公司。之后,他天天往工地上跑:“没有先天的资源和人脉,我必须靠自己的诚恳去打动客户!”
他意外地接到了这位处长的电话:“对不起,你这个30万元的单子我们已经定好了供应商。”刘吉斌心里顿时冰凉,处长却话锋一转:“我们马上要开一个200多万元的项目,欢迎你们来投标!”之后,凭借盛隆优质的产品及他热忱的服务,刘吉斌一举拿下这个200多万元的项目。
2004年底,刘吉斌在北京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:“以前觉得在北京买车那是说梦话,现在居然实现了。”
四、从个人到团队 带领新人一起圆梦
2008年,刘吉斌成立了自己的团队,2012年又成立了创业处。去年,集团将8个创业处联合在一起为一个创业公司(后更名为北京创业七公司),刘吉斌被同事推举为公司总裁。他将更多精力用在了发展团队上,积极向大家宣传公司制度、政策和发展方向,协商解决团队内部的困难和问题,使大家意见一致、思想一致地沿着公司发展方向共同成长进步。
李林曾经是一家酒店的大堂经理,经刘吉斌介绍,选择加入了他的团队。李林非常勤奋,但刚入行时有些不自信,做事过于依赖部门人员。刘吉斌不断鼓励她独当一面,给她介绍公司的情况,逼着她独立接触客户。为谈一个项目,炎炎盛夏里,李林抱着两个近20斤的大西瓜来到客户公司,顿时让客户对这个女孩印象深刻,并成功拿下多个订单。
吴会鹏曾是生产管理部门的干部,为进一步发展,选择加入刘吉斌团队。吴会鹏认同盛隆文化,具体事务上,刘吉斌让他放心大胆地自己做,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给予指导,吴会鹏边工作边求学,不仅取得了研究生学历,还成为了拥有独立部门的创业经理。
“一个人圆梦不算什么,我要带着一群人一起圆梦。”看着团队的成员亦如昨天的自己,正在一步步强大,刘吉斌说:“在盛隆这样的平台,找准属于自己的节奏,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!”
ky体育北京创业七公司总裁刘吉斌——
在盛隆大平台用勤奋改变命运
楚天都市报记者 袁喆
“在盛隆电气举办的感恩答谢会上,当我的父母亲走进人民大会堂,他们脸上那种自豪感,我一辈子也忘不了。”说出这句话时,ky体育北京创业七公司总裁刘吉斌有些许感慨。
高中毕业的他,从一名司机,成为采购,再选择拓展市场;出身枣阳农村的他,从来到武汉,再到选择去北京闯荡——每一步,都需要跟曾经安逸的昨天告别,然后面对未知的明天。不安分的他,总是选择突破舒适区。在盛隆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台上,他一再探寻更多的可能,也一再被盛隆赋予更多的能量,从而获得了命运的逆袭。
一、从司机到采购 乘快艇让客户念念不忘
1994年高中毕业后,刘吉斌为了能有一技之长,去学了驾照。1995年,他通过应聘进入枣阳开关厂(盛隆电气前身),成为一名专职司机。做司机、搞接待,看似是“配角”,刘吉斌却做得很出彩。
一次,一位女客户从北京来武汉洽谈。工作结束之后,刘吉斌为其做导游,陪同游览东湖。看到客户带着孩子,他灵机一动,带客户去乘坐快艇。虽然游玩时间短暂,但客户非常开心,激动地对刘吉斌说:“以后来北京,我接待你”。几年后,刘吉斌前往北京开拓市场,还真与这位客户“再续前缘”,成功签订订单。
做了几年司机,公司领导也来找刘吉斌学习开车。刘吉斌内心的不安分,开始蠢蠢欲动。“等领导都会开车了,还要我干什么呢?开车开不了一辈子的。”1999年,在领导的鼓励和家人支持下,刘吉斌转岗成为一名采购。
做采购期间,他对盛隆的产品开始有了系统性了解。不懂业务,他就一点点学习,他走进工厂车间,和工人一起动手完成零配件的装配。几年下来,刘吉斌掌握了一项特殊技能,“我脑海中有一个价目表。看一眼图纸,就可八九不离十地报价给客户。”刘吉斌自信地说道。
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在盛隆做司机和采购的8年,为他转岗营销的成功埋好伏笔。
二、从买方到卖方 蹭水泥罐车混进工地
2001年9月28日,刘吉斌被集团派往北京市场。
干了两年,他内心的不安分又逐渐被点燃,开始不满足于做采购的“死工资”。转型做业务,可能收入大增,也可能颗粒无收。是安安稳稳过日子,还是放手一搏?刘吉斌纠结了很久。
直到一件事刺激了他——他与在北京做市场的杨斌交往颇深。两家孩子仅隔一岁,在北京同一所幼儿园就读。当他挤着公交车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,杨斌却开来了私家车。作为同龄人,刘吉斌心里感到了巨大的落差:“不跑业务,我饿不着,但是会落后于盛隆的很多同事。作为一个男人,还是应该为梦想拼搏一把!”
2003年初,在公司领导和家人的支持下,刘吉斌正式走上了营销岗位。迈出第一步,并不容易。做采购岗位时,买方的刘吉斌是别人的“上帝”,到了营销岗位,姿态完全相反。他不断调整心态。每天清晨六点,把公司资料整理好装进背包,他便上路,开始了“啃大饼、坐公交、找大吊”的一天。坐在公交上,他在小本上记下吊塔的位置,再逐一拜访,挖掘潜在客户。
刘吉斌依旧记得接触的第一个客户,是北京武警的一个项目。因为项目的部队背景,门口戒备森严。刘吉斌蹲守三天,却连工地的门都进不去,心里急得直跳脚。第四天,他想出了点子:随工地水泥罐车一起,终于进入工地,成功找到了项目工程师,推荐盛隆的产品。虽然没有签单,他却有说不出的成就感。
三、从零到一 破釜沉舟拿下订单
有了端正的态度,毕竟还是缺乏经验,刘吉斌为此吃了不少苦头。
2003年,北京“非典”,全城戒严。刘吉斌毫不懈怠,每日戴着口罩奔波在谈项目的路上。在朋友的引荐下,他接洽到北京某高校的一个项目,跟进了近半年,眼看项目终于谈成了,客户却不断在合同中加入“霸王条款”。合同在公司审核时一再被打回修改,两方拉锯到第三轮,客户不愿意了,当着刘吉斌的面,把合同丢进了碎纸机:“就算你做的是个金子,我也不要了。”
2003年一整年几无所获,刘吉斌的信心轰然倒塌,在宿舍里消沉了一个月不肯出门。幸而,领导依然支持信任他,其他同事也不断鼓励他,让他再次踏上了为梦打拼的道路。
不久后,刘吉斌得知中国科学院有一个拆迁项目。为了推荐盛隆的产品,他每日都守在项目负责人办公室门口,等待着能与其搭上话,“他们开会开一天,我就在门口守一天”。一次,守到深夜,才终于得以与负责项目的一位处长见面。当时,他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,要把这个项目拿到手。
因为项目的前期投入,刘吉斌在公司已经借了十几万元的帐。他甚至在心里盘算,如果再遭遇失败,只能卖掉武汉的房子还钱给公司。之后,他天天往工地上跑:“没有先天的资源和人脉,我必须靠自己的诚恳去打动客户!”
他意外地接到了这位处长的电话:“对不起,你这个30万元的单子我们已经定好了供应商。”刘吉斌心里顿时冰凉,处长却话锋一转:“我们马上要开一个200多万元的项目,欢迎你们来投标!”之后,凭借盛隆优质的产品及他热忱的服务,刘吉斌一举拿下这个200多万元的项目。
2004年底,刘吉斌在北京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:“以前觉得在北京买车那是说梦话,现在居然实现了。”
四、从个人到团队 带领新人一起圆梦
2008年,刘吉斌成立了自己的团队,2012年又成立了创业处。去年,集团将8个创业处联合在一起为一个创业公司(后更名为北京创业七公司),刘吉斌被同事推举为公司总裁。他将更多精力用在了发展团队上,积极向大家宣传公司制度、政策和发展方向,协商解决团队内部的困难和问题,使大家意见一致、思想一致地沿着公司发展方向共同成长进步。
李林曾经是一家酒店的大堂经理,经刘吉斌介绍,选择加入了他的团队。李林非常勤奋,但刚入行时有些不自信,做事过于依赖部门人员。刘吉斌不断鼓励她独当一面,给她介绍公司的情况,逼着她独立接触客户。为谈一个项目,炎炎盛夏里,李林抱着两个近20斤的大西瓜来到客户公司,顿时让客户对这个女孩印象深刻,并成功拿下多个订单。
吴会鹏曾是生产管理部门的干部,为进一步发展,选择加入刘吉斌团队。吴会鹏认同盛隆文化,具体事务上,刘吉斌让他放心大胆地自己做,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给予指导,吴会鹏边工作边求学,不仅取得了研究生学历,还成为了拥有独立部门的创业经理。
“一个人圆梦不算什么,我要带着一群人一起圆梦。”看着团队的成员亦如昨天的自己,正在一步步强大,刘吉斌说:“在盛隆这样的平台,找准属于自己的节奏,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!”